近年来,我国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发展取得明显成效,正朝着中高级阶段迈进,但未来仍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。
麦肯锡全球董事合伙人侯文皓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坦言,国内制造企业的数字化进程存在比较严重的两级分化。先进制造业、快消品等转型意愿较高的企业已经联合各类供应商规划数字化转型;相比之下,仍有部分行业数字化程度较为落后,以钢铁行业为例,仅有不到1/3的企业着手试点或转型。
产业数字化转型最大的难点是理念上的认知转变。侯文皓曾问入选“灯塔工厂”的企业负责人,数字化转型最大的困难是什么?大多数的回答都是“理念的改变”。随着数字化转型进入“无人区”,投资能否带来价值存在不确定性,甚至连能否规避“试点陷阱”也不知。
因此,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,首先必须是一个一把手工程,需要企业一把手有突破舒适圈、拥抱时代变革的勇气和决心;其次作为一项长期的工作,需要保持耐心,坚定信心;第三要平衡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,构建适应变革且高效敏捷的组织,投入所有的资源参与转型。
大量、长期的时间与经济投入,成为企业数字化转型的“必要条件”。以美的为例,数字化转型10年,美的累积投入已达170亿元。
产业数字化转型的第二个难点是其复杂性。正如工业互联网研习社创始人兼首席行业分析师刘成军所言,我国制造业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局面,从制造业布局上来讲,东部、中部和西部的企业差异很大;从行业属性上看,集成电路、装备制造、3C与服装、原材料等行业同样差异很大。如果从总体上进行评价和判断,中国制造业处于从工业自动化向数字化迈进的进程中,而且存在大量不均衡的现象。
鉴于这种复杂局面,“补课”是必选项,有些企业要补自动化,有些要补精益化、信息化。虽然局部环节和领域可以利用数字技术一步到位,但整体的转型要尊重工业发展规律,需要持续积累和演进才能实现。
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科技与标准研究所副研究员王凡建议,下一步我国制造业智能化转型需要强化科技支撑引领作用,攻克智能感知、人机协作、供应链协同等共性技术,研发人工智能、5G、大数据、边缘计算等在工业领域的适用性技术,推动跨学科、跨领域融合创新,持续提升创新效能。同时,建立健全国家层面智能制造的标准化体系建设,加速细分领域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,推动数字孪生、工业5G、人机协作、智慧供应链等智能制造标准研制和发布,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工作,推动技术成熟度高的国家标准与国际标准同步发展。
无论如何,中国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已时不我待。中国工程院主席团名誉主席、机械工程专家周济曾指出,未来15年才真正是智能制造这新一轮工业革命核心技术发展的关键时期。中国制造业完全可以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,集中优势力量实现战略性的重点突破、重点跨越,实现中国制造业的“换道超车”、跨越发展。